银刀驸马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0442章 曼施坦因的决断,高科技军阀,银刀驸马,吾爱读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1926年至1932年间,“莱茵金属·波斯格”,“梅因”,“克虏伯”及“戴姆勒·奔驰”四家公司分别接到德国陆军武器局的建造轻型(10至12吨)及中型(至23吨)坦克的订单。该订单以名为“拖拉机”的项目为掩护,以隐瞒《凡尔塞条约》下限制德国军事实力的规定。原型车在苏联卡赞附近的“卡马”装甲车测试场进行高度保密的测试。“卡马”作为苏联红军及德国陆军的训练及测试军工科技基地,是德苏签署的《拉帕罗条约》的内容。
早在1927年,德国在全履带拖拉机基础上便设计出两种自行火炮。第一种装备37毫米火炮、配有轻装甲,25马力。第二种是77毫米火炮,50马力,两种自行火炮在1927年开始在德军服役。
从1926年到1929年,至少有200名军官完成了“卡马”训练学校的培训。所有的德国“拖拉机”原型在“卡马”测试基地被测试。测试的项目于1929初迅速结束(差不多同时,德国飞行员也是在苏联进行培训,至少有700名军官从设在苏联境内的两个学校毕业)。
德国轻型坦克的发展最初始于1928年5月,在1928年10月,“克虏伯”与“莱因金属·波斯格”被分别接到进行轻型坦克的设计制造的订单。这种车型使用能安装37毫米炮的装甲货车及拖拉机的自行底盘。“克虏伯”与“莱因金属·波斯格”合作开始在3种原型车上试制。这些原型车型规格和设计十分相似,主要的区别在于悬挂系统。原型车于1930年4至5月完成,于1930年6月在“卡马”测试场测试。
在1925年,德国加快了坦克的研制工作,“莱因金属·波斯格”的“戴姆勒·奔驰”及“克虏伯”分别接到设计中型(重型)坦克的订单,整个二三十年代,德国军方共研制了十余种坦克,先是确实和拖拉机差不多的轻型坦克和装甲炮车,然后又制造出装有75毫米炮的“大型拖拉机1”型(“戴姆勒·奔驰”公司)、“2”型(“莱茵金属·波斯格”公司)和“3”型(“克虏伯”公司),重量都在10至16吨左右,均采用过顶式小节距履带和小直径负重轮,由于这些试制品存在着不少问题,发动机也不稳定,并不适于训练和作战。
但经过这样的技术积累,德国坦克的设计和制造变得越来越成熟,而为雪一战战败之耻,德国不遗余力的吸收其它国家的设计经验,其中借鉴中国坦克的设计的地方相当多。德国坦克吸收了中国单炮塔主战坦克的先进设计,设计出了着名的“5”号“突击战车”,即后来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“虎”式坦克。
“虎”式坦克从一开始说遵循着装备大口径火炮、充足的弹药和前所未有的厚装甲的概念而设计出来的,并考虑到成员的使用空间,因此总体结构运用了大量垂直平面设计——主要是为了减少制造时的工艺和步骤,最大程度地增加车内的空间。这也使得“虎”式坦克的生产速度和产量大大的增加。
对于“虎”式坦克,德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,作为和德国有着坦克技术合作的苏联,在双方的合作与1936年结束后,对“虎”式坦克的存在,也只有一鳞半爪片言只语的情报。
当然,德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研制成功并大量生产“虎”式坦克,和从苏联得到的大量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分不开的。
“看样子这德法交兵,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啊!”吴佩孚看着手中的图片,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