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爱读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道德经讲义 > 道德经讲义 第37节

道德经讲义 第37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用兵之道,应心怀仁慈,顺天应人,不可恃强暴而横行。若贪杀逞强,不得人心,失道寡助,终究必取其败。具有军事实力者,往往容易恃强欺人。强大之兵,易于轻战乐杀,乱杀无辜生命,必惹天怒人怨,其报不可设想。

骄兵必败,故“兵强则不胜”。即使取胜,亦是胜人一时,不能胜之长久;只能胜于虚表,不能胜于人心,而损伤的却是自己的道义德性。故凡用兵者,必须顺天应人,出师有理。须知己知彼,审时度势,运筹帷幄,探察虚实。在战略上藐视,立正义必胜之心;在战术上重视,不轻敌自傲。若徒恃其强,轻用其锋,未有不欲制人而反为人制者,如此必是取败,此乃理势之所必然,故坚强者为取死之道。天道助弱不助强,扶弱而抑强。弱者合道,众弱合一,故强不胜弱。柔克刚,弱胜强,此乃天道不易之理。

【木强则共,】

“木强则共”,其意是说,凡粗壮之木,主干粗壮强大而在下,柔弱的枝叶却共处其上。“共”,即拱也。木之强者则拱,即易折断、被砍伐之意。树木在未长至成熟粗壮时,其干枝柔软,富有韧性,耐于攀折,即使攀弯成弓形,也不易折断。待其枝干粗壮时,其干坚硬,容易折断;待至粗壮之时,其体容易枯朽。

“木强则共”,此乃木之气势衰竭所使然。木壮则伐,木老则朽,这些都反映了“坚强则死”、“物壮则老”的自然规律。此理验之于木如此,验之于任何事与物,其理同然。故“坚强者死之徒”,乃是俯拾皆是之理,能不信乎?

随着吸聚天地之气数量的增加,其质亦由弱而变强。万物都要经历一个由初生柔弱、生长健壮、衰老死亡的过程。草木亦然,由初生脆嫩,茁壮成长,渐至开花结实。或成参天大树,终而枯朽死亡。草木之枯死,是因为其体所含中气的游散,气散则形体枯朽,趋于死亡。此即“其死也枯搞”。

万物皆同理,气聚则生,气绝则亡。凡物之所以衰老者,因其气枯竭,其体必干槁。草木之生,一刻也离不开天地自然空气、雨露的滋养。天地之正气,决定着万物的生老病死。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受阴阳二气的制约,任何事物都有由生到壮,再由兴旺到消亡的过程,皆是阴阳二气法则的演化,都有其气机运势的各自特征。但就其总规律而言,都是“柔弱者,和气存即生,坚强者,和气去即死”的自然法则。故经言“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”

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”修真者应当懂得“物极必反”的道理,要把握事物转化的枢机,守柔处弱,涵养和气,执中而用,返本复初,回归大道本源。

【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】

此两句是归纳上几句之言,意在告诉人们:“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”,此乃不易之理,它显示着大道的自然本质。无论人与万物,凡天下动植飞潜,万类万形,其理皆同,其气皆通。万物由生而死,生生死死,循环不息,从不间歇。万物皆在阴阳二气的交替变化中,完成自己的升降沉浮过程,无论高低贵贱,大小长短,概莫能外。故凡坚而不柔、强而不弱者,必至过刚易折,其气易散,此皆是取死之徒也。“徒”即同类,是说皆属于死之类。

【坚强居下,柔弱居上。】

太上言“坚强居下,柔弱居上”,意在揭示世间万事万物之理。观察自然界造物之象,皆是大者处下,小者处上,构成抑强扶弱的自然之势。下者,阴坠(zhuì)也。物之阴气重浊者,质性坚强者,皆是坠(zhuì)而在下,已经进入于衰败枯死之途。

物壮则老,过刚易折。凡是坚强之物,皆是失去中和之气,故生气不足,死气渐旺,故而走向下坡路,所以附之于下。上者,阳升也。清轻之气上升,道所生的中气皆处上,故柔弱之物居上。柔弱合于道,入于生之途,此即长生久视之道。柔弱者,常处于道气的中和滋息、生气旺盛之中,气势蒸蒸于上,与天之气相连通,故居其上而归其类也。

柔弱之道,验之于木,验之于用兵,验之于人生,皆为生之途,万物无一不是此理。由此可知,坚强者实则居下,柔弱者实则居上。人若能明知此理,何必恃刚而入死地,何不用柔而求生呢?

【本章说解】

“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”,天下万物,凡是柔弱者,所体现的都是生生之道的物质特性,故能长久不坏,其气易聚不易散,此类皆是属于生之徒。人若能体悟大道贵柔弱的特性,效法自然中和之道,致虚守静,抱元守一,即可聚纳天地中和之气。同时通过修心养性,涵养道德,谦和卑下,善德如水,久之则体内阴阳平衡,心平气和,身心性命必能复于先天状态。德备体健,乃至于性命归真,超脱生死,又何需逞强过刚,而自蹈于死之徒呢?

修养柔弱之道,谦退是保身第一法;安祥是处事第一法;涵容是待人第一法;恬淡是养心第一法。涵养全在一个“中”字。在平时应事接物中从容不迫,心平气和。以和气迎人,则乖气灭。以正气接物,则邪气消。以浩气临事,则疑畏释。以静气养心,则梦寐恬。人平时的易喜易怒,轻言妄动,争胜逞强,骄傲自满,急躁冒进,等等,都是一种浮气所表现出来的肤浅。其涵养功夫,只在心中的“定火”上。故守柔持谦,抱弱处下,乃是治此心病的良方。

【是以兵强则不胜,】

不但人物草木贵柔弱,即使天下最大的用兵之道,亦是此理。

“兵强则不胜”这句话,从世俗常理来看,难以理解其义。以常人常理而言,用兵最宜坚强,兵强马壮,武器精良,又有坚强的勇敢精神,必能伏敌制胜。何以又言“兵强则不胜”呢?世间之事,有阴有阳,有显有隐,阴阳互变,显隐共观。强与弱分处于阴阳两端,同处一体,相互转化。惟执中守一,以弱为强,以柔为刚,反而用之,方合道性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