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爱读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道德经讲义 > 道德经讲义 第23节

道德经讲义 第23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“多藏必厚亡”,不但甚爱者有大费之患,“多藏”者亦有“厚亡”之害。人生存于天地之间,一饮一啄,无非性分所定。命中积累有善德,今生自然富贵;往生造恶所欠账债太多,才有今世的亏空贫贱。故人之富与贫,贵与贱,皆是自作自受,皆是依乎天理;寿夭穷通,吉凶祸福,莫不还其天数。甚爱者,空自费力;多藏者,空自劳心。

财货乃天地赐给人类养命的物质,本是人人具有,得多得少,皆由自己往昔所积之福德厚薄而定,福厚财多,德薄少得,论功行赏,不分彼此。无天地万物,哪有人之性命?故有此身,方有此财;无此身,财亦不生。

今人不明身与财货的来龙去脉,所以蒙昧昏沉,不知身与财货相较的关系,不知孰轻孰重,混迹人生。富贵者,皆由德善而生;贫贱者,由福惠不足所致,这是不易的自然因果法则,绝非宿命论。故人应先修善德,福财即生;假若德薄无财,而强占不义之财,多藏身外之物,则祸辱必至,灾害必生。身命且不能立,财亦不能保,终而人财两空,岂不悲哉!

世间确有不知命者,不守本分,妄自贪图,见利忘义,心常不足;触境迷真,难除贪婪之意;积货囤物,必有被劫遭殃之忧;背取背夺之财货,困辱祸害必至。故所藏者虽多,所亡者必厚。所以养道之士,眼之所藏,不观华美之色;耳之所藏,不听邪乱之音;鼻之所藏,不闻异味之香;舌之所藏,不贪爽口之味;身之所藏,不有五陋之害;心之所藏,不起邪妄之思。眼耳鼻舌身意,藏养日久,则真炁流注,造化而生,无为无欲,德性真常。能藏于此者,我之精神,可与天地同长久;我之道性,可与太极同其体用,何有厚亡之患?

【知足不辱,】

世人大都是心胸不宽,点滴计较,斤斤计较。宁可我亏人,绝不被人亏,不愿吃亏,只想占便宜。宁做一个看财奴、小气鬼、吝啬鬼,也不愿献出一点所得去帮助困难的人。人常说:“聚财如聚祸”,这是有道理的。钱财之性喜于流通,似流水一般,在社会上穿梭流动,利益百姓。流水清澈活泼,人人喜爱,它自身在流动中新陈代谢,生命才能不息。死水易于腐臭生虫,滋生细菌,丧失生机。聚财之理亦同。所以人得财如囤积过多,犹如堵塞水流,终有一日会决口泛滥,自取灾殃。所以,应当尊重财物的特性,让死守的“钱水”流通,分给众人共享,方合自然道性。

古训曰:“人算不如天算”。得与失皆有自然法则。世间之事理,皆是得失相随,失得互变,得与失本是一体之两端,极至而返。平衡法则,乃是宇宙间的不变规律。故有名必有利,有利必有害;有贵必有荣,有荣必有辱。得之于利,必亡之于害;得之于荣,必亡之于辱。“大贵”伴之以“大贱”,“大利”伴之以“大害”,“大荣”伴之以“大辱”,此皆是“亡”与“病”之由来。病与不病,亡与不亡之理,全在各人心上去把握。古训“知足者常乐”,便是治此“亡”、“病”之良方。

修行之人,本应无得无失,忘名淡利。倘若不可求却强求,不可得而强得,那样无异于飞蛾见夜光,知进而不知退;又如苍蝇逐晓窗,知往而不知返,未有不病于得失存亡的困境中。是故君子深明得与亡之轻重,而不肯妄劳其心,妄耗其神也。

【是故甚爱必大费,】

“是故甚爱必大费”,甚爱色,损精神;甚爱财,累心身;甚爱名,损德性;甚爱情,堕(duò)轮回……。身心世事四虚名,多少迷人被系萦。祸患只因贪权利,轮回都为爱缘生。故人所甚爱的东西,往往执着追求,念念不忘,天长日久,必大费其神,所求者多,所得者少,所失者多,甚至适得其反,以至于得不偿失,故言“大费”。

“知足不辱”,是说常知足之人,少思寡欲,心地宽广,与人无争,心安理得。不仅不辱于身,反而身心受益。以上“贪名”、“贪货”、“甚爱”、“多藏”,皆是不知足之害。所谓“知足不辱”,乐天知命,顺受其正,不爱不贪,无欲无为,此便是“知足”之意。知足之人,衣不求华丽时尚,四季以能防寒、护体为利,以能换洗为足;食不求于百味,素食足以养身为饱;居室不求豪华,朴素足以安身为要;日用不讲高档,实用俭以养心。

知足之心,视听言动,处处皆是;克己之功,俯拾即是,在在可守。能守此知足之心,必然身安而道泰,知足而常乐,超然于物外而自得,何辱之有?对修真者来说,在滚滚物流面前,能否守中知足,则是天道之试我也,所处如何?天知自心知。

当今之世,物质生活享受不尽,此乃人类之福。可是世人有福不惜福,陷溺于“酒色财气”四大罪恶渊薮之中,福报过度享受,人心更加贪婪不足,无法节制,便偏入邪行,堕(duò)落孽海,终而造成“恶报”的结局,而自取其辱。

“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”人生在世一生的兴衰荣辱,都是自己的自种自收。过去的种种因缘已经造就,只能在今生消受;现在所作的一切,却决定着人生未来的前途。只要把握住今生为善修德,修心革面,一心持正,一气无偏,不造新业,重塑人生,即可改变人生运势的前途。今之世人福厚,所以人人只想“吃福”,不知惜福,更不知积福。岂不知福份如灯油,终有耗尽之时,如不抓紧修德积福,加油充电,一旦油尽灯灭,灾祸来临,自取大辱,到那时悔之晚矣!

【知止不殆,】

贪名、贪财、贪色、贪欲等,皆是爱欲之心所使然。欲爱之心既甚,必过劳于身心,过费损精神。不仅今世如此,而且必将导致每况愈下,劫劫缠缚,颠倒错乱,不能自己。

“甚爱必大费”,这是太上教诫世人,凡事均有量与度的界限,不可太过,不可贪得无厌,要掌握执两用中的法则,方不会陷入极端。其爱愈甚,其损愈大,此是一定之理。惟有道之人,爱己身心,不爱身外之物;爱性命,不爱尘世浮荣,若能如此,哪会有大费之患呢?

人应当效法自然,不执着名利,不执着情爱。凡有甚爱之心者,必然是私欲过甚的体现,必然将自己捆绑在牢笼中,难以自我解脱。甚爱财者,即使积存黄金万两,宝物满身,反成累赘。真正的聪明人,是能放下世间一切,而不是占有世间一切,如此才轻松自在。人世间的一切甚爱,皆应视作镜中花,不可当真,更不可发迷。像树叶一样,秋凉叶黄,自动雕落,绝不留恋,唯弃落叶,树木才能重获新生。万物由无生有,由有归于无,此即是大道本体。凡事出自本心,外面的有与无,不碍于我,这样才合道性。

天下之祸,莫不来自人心之大爱,莫不源于酒色财气这“四大刀兵”。万恶淫为首。好色之徒,枉耗精血;邪淫之徒,更是乱阴阳,乖人伦,自取其祸。乱淫者乱交不节,颠倒错乱,毁灭灵种,即如杀生。古有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之训,正是指此类消道念、长色欲,魂魄消沉,色魔高扬,自堕(duò)海底的大爱者。反之,若能清静浊欲,化为善根,则浊流净尽,天理流行,自然由人道接地道而归天道。修道者切勿沉溺爱河,如能去色存清,则上中下三清无碍,即可证无极道果,归三清圣境。

【多藏必厚亡。】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